寧夏的學生在多維智能學習空間,智玩、智學。(資料圖片)
2018年8月,教育部在寧夏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啟動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試點旨在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管理優化、助推教師教育改革、助推教育教學創新、助推教育精準扶貧的新路徑,為在全國層面推開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探索模式,積累經驗,奠定基礎。
寧夏將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列為“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統籌推進教師智能助手應用、未來教師培養創新、教師智能研修、智能教育素養提升、智能幫扶貧困地區教師和寧夏教師大數據建設與應用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加強頂層設計,提升人工智能基礎建設
寧夏制定《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寧夏試點工作方案》,明確圍繞六項工作內容,實施九大試點行動,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管理優化、教師教育改革、教育教學創新、教育精準扶貧四個方面積極探索,形成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經驗和模式。遴選石嘴山市、西夏區等4個實驗地區,寧夏大學、寧夏師范學院兩所教師培養實驗高校,銀川一中、吳忠市朝陽小學等15所人工智能應用實驗學校,通過先行先試,引領帶動全區學校和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推動教育創新變革。同時,將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納入“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量化考核,實行動態管理,強化督導考核“指揮棒”作用,確保試點工作規范有序開展;健全國家和自治區專家包縣指導機制,推動專家入校開展教師培訓、課題研究等指導工作,幫助學?;趯嶋H發展智能教育,提升試點工作成效。
寧夏聚焦短板弱項,通過實施學校聯網攻堅行動、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等重大工程,實現學?;ヂ摼W200M帶寬接入、多媒體教學設備、在線互動課堂、“互聯網+教育”達標縣(區)和數字校園建設“五個全覆蓋”,其中學?;ヂ摼W平均帶寬達到374M,超半數學?;ヂ摼W帶寬達到500M以上,80%的學校實現無線網絡覆蓋,提前兩年完成教育部提出的100M互聯網接入全覆蓋目標,架起了互聯互通的“信息高速公路”。指導實驗學校建設人工智能教室、VR教室、機器人教室等現代化教學功能室,推動石嘴山市、西夏區等實驗地區建設人工智能教學研修中心、實踐實訓基地和創新實驗室等,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慧教學環境,為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實踐和研究提供條件。
普及智能教學助手,推動課堂教學創新變革
以變革傳統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為主,推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課堂教學,指導全區95%的教師積極利用寧夏教育云教學助手、云校家APP等智能教學工具和配套教育資源,開展課前導學、同步備課、互動授課、智慧檢測、作業批閱等,提高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課堂教學減負增效。推進人工智能情境化教學創新應用,利用AR/VR等情境設備和學習資源,探索體驗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等新模式,推動課堂教學革命,促進育人方式轉變。
建設遠程同步智能課堂,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共用。依托統一的寧夏教育云在線互動課堂平臺,實現全區在線互動教室全部互聯互通,推動86%的學校通過網絡結對共建,普及應用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累計開展遠程同步教學和教研活動30多萬節,幫助農村薄弱學校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提升薄弱學校辦學質量,縮小城鄉、區域、校際差距。推進名校名師與普通教師開展線上師徒結對,組建專業成長共同體,利用在線互動課堂、名師網絡工作室等,實現城鄉教師“智能手拉手”。如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依托閩寧對口幫扶,與福建職業院校聯合開展雙師課堂、同步教學、遠程實訓、教師培訓等活動,促進教學資源和師資隊伍共建共享,助力教育精準扶貧。
深化教育大數據應用,提升教師隊伍治理水平
利用大數據,支撐教師智能研修行動,升級寧夏教師網絡研修平臺,建設教師教育質量監測智能化和教師發展智能實驗室系統,將教師管理信息系統、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網絡研修等平臺整合融入寧夏教育云,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研修,累計培訓教師10萬余人次,顯著提升了教師的信息素養和智能素養;支撐教師管理優化行動,在教育云平臺建立教師基本情況、專業發展及管理測評數據庫,對教師教學設計、課堂組織、班級管理、教育研究等能力指標及師德師風建設情況進行測評分析,開展全程監管和有效干預,提高了教師隊伍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精細化水平,增強了教師隊伍治理效能。
發揮試點示范作用,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通過舉辦裝備博覽會、企業座談會和新技術應用示范會等,吸引國內200多家企業來寧宣傳推介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成果,推動科大訊飛、闊地教育、洋蔥學院等10多家企業在寧夏成立分公司,發揮企業在技術、資源、人力等方面的優勢,開展人工智能應用研究和產品研發,推動試點建設和教育發展相互賦能。指導各縣(區)和學校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央電教館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簽署合作協議,開展應用研究、創新實驗、人才培養等,加快形成一批科研和實踐性成果,為全國提供可復制的工作模式和經驗。依托華中師范大學,在全區開展人工智能條件下的教育社會實驗,探索人工智能助推課堂教學模式和學校育人方式變革的有效路徑。
深入研討人工智能與教師隊伍建設全面融合
下一步,將在石嘴山市召開全國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現場會,廣泛總結在全國推開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行動模式和成功經驗,深入研討人工智能與教師隊伍建設全面融合,為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一是完善人工智能教育基礎環境。加強智能化基礎建設,建設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的現代化智慧教室,為教師開展智能研修、智能教學等提供支撐;支持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加快建設人工智能應用創新中心、技能實訓基地、教育實驗室等,提升人工智能教育研究和人才培養水平。
二是擴容升級寧夏教育云平臺。以服務師生為中心,建設區塊鏈身份認證系統、大數據中心、資源中心和指揮調度中心,優化平臺總體架構,提升平臺服務能力;建設教師大數據中心,利用大數據開展教師畫像工作,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提供數據支撐,提升教師隊伍智能化管理水平;優化升級教育云智能教學助手,豐富數字教育資源,提供多元教育服務,滿足師生日益增長的個性化、精準化需求。
三是推進人工智能常態化應用。推動智能教學助手應用全覆蓋,指導教師利用優質資源和教學工具,變革傳統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加強“三個課堂”與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工作的全面融合,充分發揮名校名師輻射作用,引領帶動普通教師專業發展;推進人工智能創新教育,探索面向未來的新型教學模式,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助推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四是提升教師智能教育素養。將中小學教師培訓資金(國培和區培)的30%用于“互聯網+教育”專項培訓,分級分類推進全員輪訓,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和智能素養;支持寧夏大學和寧夏師范學院開設人工智能課程,創新未來教師培養模式,為智能教育發展培育“種子”。以省為單位,組織全區校長、教研員和教師開展信息素養測評工作,并根據測評結果實施靶向培訓,提升干部、教師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力。
五是構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加強校企合作育人,吸引人工智能骨干企業落地寧夏,開展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應用推廣、智能實訓等,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多邊生態;完善專家落地指導機制,推動學校聯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開展教師培訓、教學指導和教育研究工作,提升學校育人水平和教師隊伍建設質量,構建人工智能創新教育新形態。
作者:本報記者 黃蔚 通訊員 高順利 王帥
特別聲明: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