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治理的機遇與挑戰
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必須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構建系統完善、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
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大學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學治理本身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浙江省也重點強調了省域治理現代化的需求:
即深化實施“首位戰略”(始終將人才和創新擺在首要位置);
建設“三大高地”(“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科創高地);
推進四鏈融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
優化“全域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
我認為,助力國家及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高校在“十四五”中的重要使命。
從具體的高校層面看,高校的治理往往是一種資源型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說,把高校的財產、高校的基建、老師的成果、學生的就業等等都看成一種資源,要辦好現代化的大學就是要把這些資源增值。
資源增值的方式有很多種,以往高校治理更多是一種感覺型、探索型、試錯型管理模式,沒有很精確的科學方式。
我們知道,高校中存在著很多邊界,校領導和院系之間,院系和老師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宿舍、食堂、活動場所、教室之間,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學之間,都存在著邊界,應該怎樣去突破這些邊界?突破高校中的邊界有很多方法,其中,數字化轉型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可以進一步支撐和引領高校的教學、科研及服務。
在這樣的背景和認識之下,很多高校提出建設網上大學,建立大學的網上鏡像,大學的辦學空間開始從原來的物理空間轉換成為邏輯上的虛擬空間。
以浙江大學為例,2017年,浙大啟動“網上浙大”建設,并提出了“浙大魔方”模型。魔方有六個面,其中排在前面的三個面是面向所有師生的:
第一,構造五大空間,即在線教育空間、學術科研空間、網上辦事空間、信息發布空間、個人信息空間;
第二,將五大空間作為建設要求映射到四大場景,即新教學、新人才、新學術、新服務;
第三,發動三大工程,即“心中有數”“浙大百科”“愛上云端”。
在此基礎上,“網上浙大”助力浙大進行核心業務轉型,助推治理能力提升。
浙江大學和其他大學一樣,目前面臨著“兩局一窗口”(“百年變局”“戰略全局”和“重要窗口”)的責任使命。
在全球治理層面,要把握“百年變局”,構建疫情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國家治理層面,要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
在省域治理層面,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
與以往相比,學?!笆奈濉泵媾R的外部環境復雜而多變,同時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既定目標遠大而艱巨,結合高?!半p一流”建設的步伐,我們必須在保持相對穩定辦學結構的基礎上深化治理改革和組織變革,在精準的識變、科學的應變、創新的求變中保證規劃實施、尋求戰略突圍、實現歷史性跨越。
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徑共識
我國教育信息化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通過調研分析,我們總結出“十二五”“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進展情況。
從2011年起至今十年來,我國通過推進教育信息化基礎能力建設、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學校信息化能力建設與提升、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這五項任務,基本實現了寬帶網絡全覆蓋,初步建成了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的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形成了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策略推進過程中,達成了很多共識:
第一,在教育理念方面,完成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的轉變,形成數字化教育服務和數據教育治理的思路。從管理到治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切業務數字化,一切數字再業務化”。
第二,在人才培養上面,注重培養面向未來的信息化人才。從重視學生成績到重視其能力;從以知識傳授為主到以能力提升為主;從學校教育到終身教育。
第三,在教與學方面,利用信息技術變革教學方式和內容,已成為教育信息化推進的共識。伴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產生,我們步入“智能增強”時代。
在智能增強時代,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交互發生了巨大改變。人類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再到智能增強時代,從最早人與物的兩元空間,到人、物與信息技術的三元空間,再到現在人、物理世界、信息技術和智能機器的四元空間。
在四元空間里,教和學發生了變化,學習的目標、學習的環境、學習的手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要從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
第四,在教師發展方面,通過多種手段培養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教師隊伍。
第五,在評價方面,評價已經成為衡量教育信息化績效的重要參考指標。疫情期間,學校紛紛開展網課,而教學評價也隨之與時俱進,從一考定終身,發展到過程式的考核,從單一的考核發展到多方面的考核。
政策推進路徑的共識,給高校信息化發展規劃也帶來了一些啟示。
首先,要多元參與,優化政策制定主體構成,構建由政府、社會、企業、學校、家庭多方合作,共同參與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制定機制。
其次,要強化教育信息化政策評估,確保決策科學性、公平性和推進品質,政府、企業、學校、社會等各界多方參與構建教育信息化治理指標體系,對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的決策與推進進行監督。
浙江大學治理體系中的信息化支撐
1.構建眾籌群智的生態圈
高校的治理分很多方面,可以從立德樹人角度,從黨建角度,從行政角度,從教學科研服務角度等不同的角度去做。
現階段,這些治理層面有一部分信息化可以觸達,而另一部分在信息化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然后才能去支撐和引領。
那么,高校治理體系和信息化能力建設的關系如何?
我認為,在高校信息化能力建設過程中,一定要遵循體系化的構建。比如,高校的建設已經從原來的“學校建,學校用”,逐漸地轉換成“學校給制度,社會多元參與,學校持續發展使用”的氛圍。
因此,我們希望構建一個眾籌群智的全場景生態圈,在生態圈里,將網絡運營商、設備提供商、軟件開發商、互聯網企業、高校,以及研究機構都集合在一起,共同為高校的信息化建設提供解決方案。
有了生態圈,還要有數據驅動的理論體系,以及可靠穩定的全鏈路支撐體系。有了理論和支撐“底座”,在教學育人方面,構建全流程的管理體系,以及全過程的培養體系。在老師學生的信息化素養提升方面,構建全方位的服務體系,由此使得高校能夠打通本科生、研究生、繼續教育教學,能夠支持終身教育和開環教育。
具體到浙江大學信息化對學校治理體系的支撐,我們對上述高校信息化能力建設框架做了進一步充實:
在眾籌群智的全場景生態圈里,建成了眾籌式的混合云,把散落在教授團隊及院系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算法算力匯合,通過光纖的方式,將這些私有云連接到信息技術中心的專有云,專有云擁有強大的云服務系統,能夠管理無限量的資源;在眾籌的基礎上,再將專有云和公有云打通,使師生能夠使用到無限量的算力和存儲力。
再以數據驅動的K-CPS理論模型(通過知識圖譜、智慧教室、學習平臺和云服務串聯起教室、課程和平臺),加上可靠穩定的全鏈路的支撐體系,構建起以生為本的全過程培養體系,數智融合的全流程管理體系,以及點線面體融合的全方位服務體系。
當前,大家都在做智慧教室。值得注意的是,智慧教室的“智慧”不應只體現在多媒體設備的升級,除了教學設備,老師的講解,包括語音和錄像,都是珍貴的資料積累和保障。
關于智慧教室,浙大羅衛東副校長有一句非常經典的描述:
在傳統的課堂,知識精華大都飄散在空氣中,不會被歷史和時間積累,但有了真正的智慧教室,有了常態化錄播以后,這些課程的精華就能夠沉淀下來,沉淀在學校的課程云之上。
在眾籌群智的全場景生態體系上,浙大有哪些具體實踐?
2018年4月,浙大智云實驗室建立,旨在以面向老師、學生和學校的未來教育為核心,以提高師生的信息化能力、加強教育生態建設、提升治理水平為目標,以通訊錄、即時通訊、視頻會議、釘盤、直播平臺、開放平臺等為基礎架構,建設系列信息化功能產品,引入混合云、基于時序的流式計算安全系統、業內頂級的語音識別技術、智能媒體處理技術等技術,聚集互聯網企業、網絡運營商、設備提供商、軟件開發商、研究機構、高校代表等合作伙伴,由此搭建一個生態開放的大平臺。
2.信息化助力戰“疫”
信息化能力的構建為疫情期間的應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比如“學在浙大”平臺在2019年的11月發布,“浙大云”在2020年1月發布,“浙大釘”在2018年5月發布。
疫情期間,學校所有的業務都上云,所有的應用集中在一個端,所有的網絡都進行統一的管理,這幾個基礎平臺由此發揮了巨大作用。
疫情期間,浙江大學所有的課程都“上線”,通過浙大釘、學在浙大,加上智慧教室和課程云,浙大的任何一個老師和學生,都可以通過手機觀看到校園里上百間智慧教室里正在教授的課程,不僅可以實時上課,而且有語音轉播,可以做筆記,還可以看回播。除在線課程外,我們又陸續支持了在線答辯、云上畢業、云端招生、網上迎新,等等。
在全流程管理方面,疫情期間,我們花了10天左右時間梳理了接近10萬條師生數據,包括教務系統、統一身份認證、人事、學工、員工、課程數據等,打通了三個“百分之百”:
第一,凡是在教務系統開設的課,在“學在浙大”平臺上都有相應課程;
第二,凡是在“學在浙大”平臺上的課程,都有相應的浙大釘釘群供學生觀看直播及討論;
第三,凡是在浙江大學注冊的老師和學生,都有自己的浙大釘賬號來訪問課程資源。
全部課程上線的難點在于,很多老師和學生沒有上過網課。為此,我們建立了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從學校整體的領導層組織,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到各院系的教學科、具體上課的老師學生,我們為每個院系配備了支持團隊,并為每個院系建立了接近千人的大群,對師生進行在線教育培訓,培訓總數達到1萬多人次。
高校治理體系中信息化能力評估
教育信息化已經從以多媒體教學為代表的1.0時代,邁進以互聯網、虛擬現實、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智能2.0時代。教學空間、教學模式、教學資源等方面發生重大變化。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目前與教育信息化2.0時代相配套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評價體系尚未建立,高校治理體系中的信息化能力缺乏具體的考量與引導,引發如下問題:
高校信息化盲目建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不足,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不夠,信息化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水平不高,教育信息化建設重投入、輕產出,重結果、輕過程。
因此,開展高校治理體系中的信息化能力研究,指導、引領和治理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是解決當前困境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基于此,當前我們正在推進“高校治理體系中信息化能力建設研究”課題。這一研究課題被賦予以下意義和價值:
應有助于升級教育基礎設施環境、引導教育信息化建設有序發展、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和教學創新、增強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完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提升信息化空間的建設與應用水平、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和評價機制、促進教育信息化治理水平、強化校園網絡安全防護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設績效產出。
這些意義和價值從不同側面為高校信息化建設者和決策者提供指導和借鑒。
最后,希望高校治理體系中信息化能力建設研究也能像“十三五”“十四五”教育信息化規劃一樣,“一張藍圖繪到底”。
?。ū疚母鶕憬髮W信息技術中心主任,智云實驗室主任陳文智在“加強高校核心業務一體化建設”研討會上的講話整理)
來源:《中國教育網絡》雜志(11月刊)
整理:項陽
責編:樸藝娜
投稿、轉載或合作,請聯系:eduinfo@cernet.com
特別聲明: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劉利:
課程體系要根據信息化時代要求不斷健全完善